我国学分银行实践的典型模式、困境与对策-九游会电竞
诊断改进
开放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 九游会电竞-九游会体育首页 >> 诊断改进 >> 开放教育 >> 正文
我国学分银行实践的典型模式、困境与对策
栏目:开放教育 作者: 来源:  时间:2023-04-28 06:09:55 点击:

我国学分银行实践的典型模式、困境与对策-九游会电竞

一、引言    

“‘学分银行的基本思路是将学习者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折合成具有一定价格的学分存入一个类似银行的系统。       1     其要实现如下功能:一是学习成果的衔接。随着数字技术的崛起,学习者泛在学习成果、工作技能、工作经验将以学分的形式存储在这个系统里。当学习成果在系统中经过认证、积累和转换,并达到既定的条件即可申请兑换成相应的学习资历(职业资格证书或学历证书)。实现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非正规非正式教育与正规教育之间的衔接和沟通是学分银行的基本功能。二是搭建终身教育的立交桥,为各级各类教育与培训提供衔接路径,推动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奠定了学习者终身学习和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学分银行制度是为立交桥提供通用的衡量指标和能力标准,以及连续衔接和统一的资格体系。三是终身学习的跟踪与服务。学分银行为学习者提供完整的、详细的学习指南和帮扶措施,建立终身学习的信息化资历名册和学习账户,提供泛在、个性化等学习途径,最终提供高质量的具备公信力的学习成果证明和资历,这是学分银行的服务功能。

2004年《教育部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提出学分银行以来,院校积极开展学分银行建设和实践活动,学者对学分银行的实践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探讨其理论基础是否扎实,破解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效推进学分银行全面开展和有序发展。

二、我国学分银行实践的典型模式        

由于国家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支持,以普通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开放大学为代表的教育与培训机构积极开展学分银行试点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分银行模式,如表1所示。

 

1 我国学分银行实践的典型模式


 

 

(一)市民学习学分银行

市民学分银行主要是服务各地网络化社区教育等市民学习活动,充分利用网络化社区内各类教育资源,纵向互动、横向协同,实现教育资源效益最大化。网络化社区内普通中小学、职业学校、成人学校、教育培训机构及文化体育设施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市民开放,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活动,构建市民学习活动信息化、现代化的学习成果管理系统,实现市民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如转换为非学历教育的证书、学习奖励、购物优惠等,以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及终身教育体系构建。

(二)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力求打破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开放大学、继续教育机构等正式、非正式教育与培训机构之间相互独立的局面,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实现终身教育,进一步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大多由区域政府或教育厅牵头,依托区域内正式和非正式教育培训机构,面向区域内的学生和社会大众,制订终身教育方案,构建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服务平台,推动非学历与学历教育之间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与转换。最早投入实体运行的是20127月正式揭牌的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其后许多省级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投入运行,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整体设计,各地终身教育学分银行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和沟通。

(三)开放大学学分银行

开放大学学分银行主要为服务开放大学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探索弹性学习制度,保障学习者在开放大学实现泛在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其特征是学习者不需要参加入学考试,没有严格的学习时间、年限和地点的约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2013711日,首批13个国家开放大学学习成果认证分中心(认证点)试点单位获批,国家开放大学服务体系建设正式启动。       2     ,其后我国30个地区以及17个行业开放大学学分银行投入了运行,在开放大学资格框架内,可实现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学习成果、其他学习成果与学历教育学分之间的转换。

(四)企业学分银行

企业学分银行主要定位于企业内部,整合企业内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实施柔性管理,使职工进行有针对性的、灵活自主的继续教育与在职学习,以替代固定单一的企业集中教育培训模式。这种模式在企业内部设立,其学分银行认证、积累与转换的成果并不是获得某一类证书,而是与企业内部的职位晋升和考核激励直接挂钩,进而推动职工在职持续性学习。

(五)普通高等教育学分银行

普通高等教育学分银行主要依托高校,面向行业对高端人才进行继续教育培训。或者依托高校学分银行联盟,发挥各高校优势学科专业,服务部分毕业生和在校生,创建具有学分银行功能的新型管理模式,以实现高校间学分互认、课程互选及资源共享。

(六)职业教育学分银行

职业教育学分银行主要是由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企业和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开展。在职业资格框架内,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学生以及企业和社会培训考核组织学习者获得职业教育学分或培训学分,通过学习成果认证、累积与转换获得学历证书(1)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x)。

实践者对学分银行认识的不同推动了学分银行多种典型模式的形成,从研究学分银行的文献及实践情况来看,学分银行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内涵多维。学分银行可以认为是教育管理系统、教育管理制度和独立的专业化公共服务机构。学分银行教育管理系统包含学分标准、认证标准体系、资格框架、信息化资源管理系统等要素。学分银行教育管理制度按系统功能划分为用户管理、标准课程管理、学分管理、学分兑换和系统管理五大部分,能有效实现不同的教育与培训机构的资源共享,促进学习者泛在学习和个性化学习,以实现终身教育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学分银行独立的专业化公共服务机构是实施学分银行的根本保障。独立的专业化服务机构的职责是建立国家资历框架,协调沟通教育与培训机构、行业和企业,为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提供学分的认定、积累与转换,并规范监督实施学分银行的行为。二是实施主体分层,功能有别。学分银行实施主体分为国家、区域和机构三个层面。国家层面关注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实现不同教育与培训间学分银行的衔接;区域层面关注区域内不同教育与培训间学习成果的认证、累积和转换;机构层面主要实施弹性学习制、完全学分制以及免考免修制度,三个层面的功能不一样。但从整体看,无论是国家、地区还是机构,无论是高等教育领域,还是职业教育领域,学分银行建设和实践的核心内容是一致的,即学习成果认证、学分积累与转换这两大部分。       3    

目前我国学分银行的实践研究还未成熟。从国际学分银行实践研究情况看,欧盟的ects模式、韩国的全国性制度模式、英国的qcf模式,以及中国香港的资历架构hkqf等都有比较成熟的做法。应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学分银行实践的现实情况,提出更好的可行性对策,促进我国学分银行健康发展。

 

三、我国学分银行实践面临的困境    

当前学分银行理论研究和实践热度不减,一些学者认为,学分银行能帮助职业教育实现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的贯通衔接、能推动高等教育实现完全学分制改革。但是急促创建、盲目推进也导致我国各学分银行面临诸多问题。

(一)学分银行框架标准不明晰

学分银行框架标准是衔接各教育培训的规范,是学分银行的核心问题。我国学分银行拥有多种模式,各个模式具有彼此独立的学分银行框架标准。如市民学分银行建立了市民教育培训要求、学习成果积累与学分转换标准;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培训要求确立框架标准;开放大学学分银行按已经完成的学习和技能资格与课程学分建立转换标准;企业学分银行建立教育培训与考核的学分转换标准;普通高等教育学分银行按照高校的课程标准建立学分转换标准;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立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之间的学分转换标准。不同的学分银行模式设置了不同的认证标准,满足了实践的要求,但同时也增加了不同学分银行沟通与衔接的难度,阻碍了学分银行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消解了学分银行的公信力与权威性。

(二)学分银行实施主体不清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学分银行的实施涉及多方利益,实施主体是学分银行的关键。从实施主体看,其可以是一所教育与培训机构,可以是多所教育与培训机构的联盟,或者是一个独立非营利的公共服务机构。从功能看,学分银行不具备制订与资格、证书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能力,也没有评定资格、不能发放证书;从职责看,学分银行制度没有赋予各运营机构独立资质,但各运营机构在实施学分银行过程中发挥作用,如机构服务、标准体系制定、管理学分认定、监督保障等。学分银行实施主体不清易阻碍教育培训间的衔接,降低跨机构、跨领域学分转换的可能性。

(三)学分银行缺乏强有力的质量保障

我国学分银行质量一般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学习成果认证的真实性。学习成果很难以单一的标准和维度来衡量,它可以是考勤、作业和考试,也可以是隐性的能力、经验与显性的培训证书。这些无固定形式和非正规的学习成果质量很难衡量其真实性。二是缺乏独立的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学分银行的实践容易受到环境与各种因素影响,学分来源及学分认定的真实性有待加强,否则学分银行的权威性难以获得社会的认同。我国学分银行质量保障绵软无力,其根本原因是尚未建立权威、统一规范的国家资历框架。

(四)学分银行进行学分转换的障碍有待突破

所谓学分转换,就是个人在不同场合所获得的不同类型的学分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客观的标准进行双向或多向的转换。       4       目前在不同教育与培训机构进行学习成果的认证与学分转换仍会出现很多困难与问题。相同的课程在不同的教育与培训机构认证的学分不同,即使同样学分的课程,不同教育与培训机构的课程学习时间、难易程度及学习量的学分计量标准均不同。此外,同一所教育与培训机构教育教学水准也会发生改变,学分的含金量在不同时期会有所变化。诸如此类的问题,势必会给学分银行学分转换带来困扰。

四、我国学分银行实践的对策建议    

学分银行的建设应适应地方教育和经济发展需求,需要政府加强顶层设计和理论研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对学分银行的资格框架标准、质量保障、学分转换等核心问题提出统一规范,树立学分银行的权威、严谨与公信力。

(一)构建国家资历框架标准体系

国家资历框架标准体系是国家资历框架基础通用标准,遵循学习成果导向原则,对资格认证活动、人才培养标准、教育教学活动、能力评判等具有指导作用,主要包含资格框架等级标准、资格类型标准、资格类型规范三大部分。国家资历框架标准体系能有效改善当前学分银行多种典型模式分立的问题。

1. 构建资格框架等级标准体系。

资历等级标准是对不同层级学习成果进行等级划分,形成纵向序列。借鉴国外资格框架的资格标准和标准化学习成果等级划分的成功经验,依据我国现行的教育与培训、学历与职业资格体系,构建教育培训资格等级。如姜大源研究员对我国国家资历框架提出了设想,建议由8级资格组成。根据教育领域划分相适应的阶段资格等级水平,如职业院校第一级的资格对应中职或者高职的初级阶段。资格框架等级标准是上位标准,还需要对资格名称和等级标准进行总体描述,它涵盖各种类型资格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要求,据此确立学习与工作领域划分,为学科、专业与开放教育的规格目标、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单元标准和评估标准提供原则性指导,搭建学分银行的认证、积累与转换的桥梁。

2. 构建资格类型标准。

资格类型标准是在资格等级标准基础上,对学习成果所属领域范畴的具体化。当前我国资格类型可归类为学位资格、学历资格和职业资格三种资格类型,学位资格主要指高等教育领域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种资格,学历资格涉及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资格,职业资格是除了学位资格和学历资格以外的资格类型。在构建资格类型标准时,应结合学校成果导向原则,采用合理的、有特色的维度进行描述。例如,在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其设置的8种资格类型都显著地突出了对人才培养的职业化倾向,而在高等教育领域,其资格类型标准的设置更加侧重学科专业化及学术性特征。

3. 构建资格类型规范。

“‘资格类型规范是对资格类型开发与认证要求的详细说明,有的资格类型规范细化到各教育领域内具体资格名称的针对性和特殊性描述。       5     以德国为例,在其制定的资格类型规范中,不仅对达到某一资格类型的能力要求做出了说明(例如,就某一具体的资格类型的知识、技能、职业能力等方面进行描述),还列出具体资格类型下的资格名称、资格目录、学制、相关培养文件与决议、法律基础、毕业资格要求、毕业证书名称、继续学习通道、后续的资格衔接等内容,以及在个人能力专业能力维度下的等级归入及具体内容的总结性论证。资格类型规范可以就某一个具体资格名称、资格能力要求与内容以及实现路径进行描述,它既是教育与培训的专业标准、教学标准、课程标准与资格框架等级标准衔接的规范要求,也是学分银行认证、积累与转换实践的规范性要求。

(二)建立国家学分银行自上而下管理建制的实体机构

目前,国家学分银行最理想的主体应是国家立法授权的独立非营利公共服务机构,其作为国家学分银行的投资主体和运行主体,具备与学分银行相适应的专业经验,功能定位是为学习者提供公共服务。国家学分银行独立非营利的公共服务机构能够有效规避各类典型学分银行在实践过程中机构独立性不足、身份认定困难、社会公信力不高等问题。依据国际经验,只有当国家学分银行的资质和地位经过严格审核并充分授权后,其实践的学分认定、积累与转换才具有法律效力和国家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国家学分银行包括各地方学分银行与各类教育与培训机构、行业企业、培训评价组织等,应规避间接或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实践过程中不受任何组织、机构和个人的干预与影响,从而实现一个独立非营利的公共服务机构应有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创建国家学分银行应是国务院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社部等部委联合工作,由教育部主管,特设一个独立非营利的公共服务机构组织实施学分认定、积累与转换工作。在管理建制上,建立中央省市县四级实体机构,中央学分银行是学分银行制度的设计者,对地方学分银行有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责任;地方学分银行遵循运行制度进行实践工作,提高学分银行独立非营利的公共服务机构的权威性和运行效益。

(三)建立学分银行质量保障体系

学分银行关乎学习者的切身利益,公平是学分银行的根本。从国际经验来看,建立学分银行质量保障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国家对学分银行独立非营利的公共服务机构的资格审批要从严、从高、从实,并对公共服务机构进行全过程监控和管理。二是学分的认定要明确标准、规范流程,做到过程可追溯、可查询。三是学习成果的兑换和学分的转换要谨慎,设定比例上限,确保学分转化有据可依。四是信息公开透明,加强学分银行质量监督。首先,教育和培训机构建立学习成果和学分的内部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制定完善的监控点和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完善自我监督制度。其次,定期进行学分银行质量的外部审计、评估,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布,让学分银行利益相关方共享评估信息,实现学分银行质量的专项监督和社会监督。

(四)建立统一规范的学分标准体系和学习成果服务体系

1. 加强独立非营利的公共服务机构对学分认定的权威性。

独立非营利的公共服务机构对学分认定的过程,是对学员在教育培训机构取得的学分进行标准认定,即确定学分标准。独立非营利的公共服务机构聘请相关领域专家参与标准认定工作,以专业知识和科学手段开展认定工作。研究学分银行层级制度和适用于各类教育与培训机构的学分转换规则,教育与培训机构在学分转换过程中提供九游会电竞的技术支持和工作指导。独立非营利的公共服务机构对学分认定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体现了学分转换标准的说服力和公信力。

2. 确立学分标准和学分转换规则。

教育培训的内容、教学目标、学习量、学习时间、考核结果等都是影响学分标准认定的重要因素。实现不同教育与培训机构的学分转换,学分标准的一致性是首要条件。独立非营利的公共服务机构根据教育培训机构的课程内容确立学分标准,并制定达到学分标准的细则。根据教育层次、培训特点、专业特点、教学情况确定学分转化规则,确保转化的课程或培训内容能够衔接、教育层级匹配、学习质量相当。此外,学分转换规则应包含培训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非正式教育等学习成果的转换规则。

3. 建立学习成果服务体系。

学习成果转换是学分银行的核心内容,其最终目标是为学习者提供更好的发展,加快建构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基于学分银行战略定位,学分银行应以学习成果标准为核心,建构融学习成果标准、生产、认定、存储、转换、应用服务为一体的学习成果服务体系       6     ,进一步激发职业教育的创新活力。其中,学习成果认证服务是为学习成果认证机构的授权与遴选、宣传与组织、评价与监管提供服务;学习成果生产服务是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宣传终身学习、学习资讯等。学分成果存储服务是为学习者建立终身学习档案、设立终身学习账户和存储学习成果。学习成果转换服务是协助学习者将自身的学习成果转换为学分或证书。学习成果应用服务是协助学习者实现学有所用、学有致用,将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以实现学习者的价值目标。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