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本科教育是否能够培养符合产业需要的人才,主要是通过产业人才需求与教育人才供给之间的匹配程度判断职业本科学校的办学定位是否精准。区别于以学历为导向的普通高等学校,各类型、各层次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多种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最大程度满足市场多层次就业岗位需求,进而促使职业教育供给侧趋于平衡。其中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定位,站在政治角度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站在经济社会发展角度是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站在就业角度是为企业培养就业岗位所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因此,通过了解分析产业需求与教育供给之间的匹配关系,了解人才需求在数量、结构、质量等方面的紧缺程度,研判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供给符合程度,对于判断职业本科学校是否培养了产业需要、就业岗位需要的人才,对于职业本科学校制定和规划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等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于是,职业本科教育的培养成效,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判断:
根据产业人才紧缺程度动态调整专业
首先可以判断职业本科学校是否能够根据产业人才紧缺程度以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数量,明确自身的优势劣势,实现精准发力。以智能制造产业为例,智能制造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的主攻方向,是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智能制造产业链主要分为智能制造装备、智能生产、智能服务三大部分。随着国民经济重点产业的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和能源资源环境的约束趋紧,智能制造装备市场规模逐渐扩大。尤其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更多的企业主动开展智能制造建设的意愿更加强烈,智能制造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据统计,目前制造业企业对智能制造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尤其是在制造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制造业从业人员中高职高专及以上人员的占比随之增加。预计到2025年,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需求量约为380万人,缺口数量将近100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以高职高专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和工作人员为主要来源。根据产业人才需求预测相关统计分析,包括职业本科教育在内的本科学历是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的主体,占56.08%,高职高专学历占比28.74%,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占比15.18%。因此,根据当前亟需加大对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培养的现实,职业本科学校只有找准办学定位,紧跟产业步伐,把握学校已有相关专业的办学方向,动态地对专业进行“调、并、增、停”,集中力量办好产业紧缺的特色优势专业(群),实现学校专业与产业的良性互动、同步发展,便能够有助于对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定位加以明确,实现对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进而培养出符合产业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根据职业岗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如前文所述,为构建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需要进一步区分职业岗位划分和任职资格标准,形成相应的产教对接关系。依据《关于发布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等职业信息的通知》(人社厅发〔2020〕17号),“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被定义为“从事智能制造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对智能制造装备、生产线进行设计、安装、调试、管控和应用的工程技术人员”,其工作任务主要包括设计、研究、分析、开发、操作、应用智能制造相关技术。同时,按照智能制造产品生命周期,围绕智能制造装备、智能生产、智能服务三大核心内容,将智能制造领域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岗位划分为六类,即系统工程、设计工程、制造工程、运维工程、信息工程和管理工程。六类职业岗位对任职资格的标准又分为基本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力。其中,基本能力主要包括十项内容,即终生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智能化需求挖掘和分析能力、扎实专业基础、多学科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品德及职业道德、制订试验/工程方案并实施的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资源要素整合能力、运用现代工程设备与软件及工具的能力。专业知识会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的需求而不同,机械工程、制造工艺、软件和计算机是各个岗位的共同需求,物联网与工业工程等课程具有明显的岗位特征;在软件需求方面,cad、cae、cam、计算机编程软件、数据分析与可视化软件等同样属于各个岗位的共同需求。因此,根据产业与教育的对应关系,职业本科学校通过明确技术技能人才定位、职业岗位划分以及任职资格标准,进而制定符合学校自身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益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发展实际相互对接,实现所培养人才的就业能力与岗位需求相匹配。
根据技术发展变化设置教学团队
当今社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对高校教师应对技术发展能力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因此为培养产业需要的人才,不同类型的高校需要聚焦培养人才类型的不同,区分教师应对技术发展能力的要求。以智能制造领域为例,研究型大学以培养系统架构师和系统工程师为主,兼顾系统应用集成;应用型大学聚焦应用集成与九游会电竞的技术支持,注重特色化和差异化发展;职业院校培养九游会电竞的技术支持和运行维护的产业需求人才,注重复合性和可持续性发展。那么职业本科学校在建设教师队伍时,便需要根据产业中的技术发展变化,更加贴近市场变化和技术发展的前沿,打破专业边界甚至是学校边界,充分利用校内外、专业内外的人力资源,创新性地建立“任务型”教师工作团队,适当调整与整合教学内容和建设内涵,以灵活的组织结构满足产业升级对高层次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切实解决制约技术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等“瓶颈”问题。(节选自《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年第6期)